混汞法大約創始于我國的秦末漢初,是我國煉丹家對世界的一大貢獻。我國的煉丹家很早就采用混汞法來提取金銀,該法后來才傳人西方各國。混汞法這一回收黃金的古老方法,在近代冶金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,雖已被氰化法和浮選法所代替,但從回收解離的單體自然金(特別是粗粒金)的角度,仍有它獨到之處.故至今仍為國內外回收黃金的重要方法之一
混汞法按其生產方式可分為內混汞和外混汞。在砂金礦山普退用棍汞法分離金與重砂礦物。而在脈金礦山,棍汞通常作為聯合流程的一部分,與浮選、I選、氛化等配合,作為脈金礦山的一種輔助手段,主要用來捕收粗粒單體金。實踐證明,在脈金選礦流程中運用混汞法優先提取部分金(最主要是粗粒金)能大大降低金在尾礦中的損失。
內混汞是在混汞筒或磨礦機內進行,可以較好地控制汞的污染。外混汞主要設備是混汞板,在碎礦外的設備中進行。對于設有混汞作業的選廠,必須嚴格做好汞中毒的防護工作。
在混汞作業中,向連接于汞表面的電路陰極通人電流,就能降低汞的表面張力,活化汞的性能,強化汞對金的潤濕能力.故近年來,電混汞法已應用于國外的工業生產中。